第三章 阿哥之外:被遗忘的满洲公主 03

公主群像:政治与命运交错下的悲苦人生

康熙的11位公主,其中的6位已经跟大家见过面了。还剩下5位:五公主,温宪公主;六公主,纯悫公主;八公主,温恪公主;九公主,悫靖公主;十公主,敦恪公主。

接下来的故事讲起来可能会比较艰难,因为我们往往更喜欢那种成功的、大团圆的故事,但最后登场的这5位公主,却是各有各的不幸。希望她们的故事能被更多的人所看见,而不仅仅是淹没在史册中的、生冷的几页文字。

一、五公主:有福难享的悲剧

五公主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(1683),母亲是德妃乌雅氏,也就是说,她是老四胤禛一母同胞的妹妹。

说来五公主本可以成为康熙女儿中最幸福的,因为她刚出生不久,就有一个人来找康熙想抚养她了。是谁呢?

就是五公主的奶奶,康熙朝的皇太后,博尔济吉特氏。当时老太太就表示,自己的宫里目前只有老五胤祺这一个孙子,还是冷清了些,要是能再有个孙女,就太好了。可想而知,五公主就和老五胤祺一样,成了老太太养大的孩子。

所以,五公主的童年还是非常幸福的。《皇朝文典》记载:

秀出紫微,祥开银汉,爰从襁褓,即育慈帏。爱每笃于兴居,日无违于左右。

她一出生就被太后接走去抚养,是“捧在手里怕摔了,含在嘴里怕化了”的掌上明珠。而且五公主的功课还特别好,同样是奶奶带大的孩子,一边的老五胤祺连汉字都学不下去,而另一边的五公主却是:

弱龄受教,聪慧夙成,性自悦乎诗书,行每谐于箴史。

不但擅长诗词歌赋,而且道德修养还很好。这里的“箴史”就是行为规范的意思。于是,在老五胤祺的衬托下,孝惠太后就更加喜欢五公主这个孙女了。以至于五公主长大成人要谈婚论嫁时,孝惠太后坚决拒绝把五公主嫁到蒙古去。康熙没办法,最终在康熙三十九年(1700),18岁的五公主被封“和硕温宪公主”,嫁给了当朝国舅佟国维的孙子舜安颜。就这样,五公主留在了京城,也成了康熙朝第一位没有远嫁蒙古的公主。

截至目前,五公主的人生开局算是满分的水平了。论家庭,母亲德妃在后宫地位尊贵,而且五公主自己又是太后一手带大的,绝对没人敢欺负她;论婚姻,她嫁给舜安颜这样一个满洲勋贵,怎么也比找一个蒙古老公更有共同语言;论才艺,她自己又精通诗词歌赋,甚是讨人喜欢;甚至,只要她未来能活得足够久,她还能有一个当皇帝的哥哥雍正。因此,放眼望去,五公主未来的日子真是一片坦途。

可惜天不遂人愿,康熙四十一年(1702)的夏天,意外发生了。

这年的六月,康熙和孝惠太后都觉得京城太热了,母子俩决定去热河避暑。老太太就说,咱们出去玩,必须得叫上我孙女温宪公主一起去。这里得交代一个小细节,在康熙四十一年,当时从京城到热河沿途的行宫还还没有建成,这一路上,从北京到热河的500多里地,是没有什么舒适的居住环境的。

只不过,康熙一向热衷于去塞外游玩,而孝惠太后也是蒙古牧民出身,娘俩都身体倍儿棒,压根没把这500多里地当回事。可五公主就不行了,她自小养在深宫,后来嫁在京城,长这么大就没出过远门,再加上她身体可能确实有点弱,意外就发生了。

所有人都没能想到的是,五公主跟着大部队外出了还没到一个月就病倒了,未及救治就一命呜呼了,年仅20岁。史书上都没有关于五公主病情的具体描写,只有一句:

康熙四十一年……七月庚戌……上驻跸热河,闻和硕温宪公主薨,日晡未进膳。(《清圣祖实录》卷二〇九,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初一日)

康熙突然听到女儿去世的消息,也蒙了,一直到晚上都一口饭没吃。周围的大臣也不敢说话,直到傍晚,才忍不住让太监捎话进去:

皇上闻公主讣过哀,此时尚不进膳,恐圣躬太为劳瘁。(《清圣祖实录》卷二〇九,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初一日)

皇上您多少吃点东西,得保重身体啊。可康熙还是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,只是让太监传话道:

公主系已嫁之女,朕尚可宽释。但皇太后自幼抚养,忽值此变,皇太后伤悼弗胜,膳尚未进,朕亦何心进食乎?(《清圣祖实录》卷二〇九,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初一日)

康熙这番话说得冷漠吗?未见得。这只是一个皇帝在尽力掩饰自己的感情,不想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。女儿年纪轻轻突然去世,当父亲的一天没吃饭,甚至都不见人,他心里怎么可能不难受呢?但没办法,人有时候就是得克制感情,承担责任。最后,康熙走出门,先是到孝惠太后那里,照顾母亲把饭吃了。翌日,康熙又把所有陪驾的皇子都叫来,让这些哥哥弟弟一起去送五公主的灵柩回京安葬。

这些皇子中,就有五公主的亲哥哥老四胤禛。他们兄妹之间其实就差5岁,就是那种妹妹既需要哥哥的照顾,兄妹之间又不会有太大代沟的年龄差。而且以雍正重情义的性格来看,相信他们兄妹间的感情一定是非常好的。可五公主偏偏就在老四的眼皮子底下染病去世了,这也更让老四感到难受、懊悔,以至于他刚一登基,就追封自己这位20多年前死去的妹妹为“固伦公主”。

五公主的一生,实在太过令人惋惜,假如不是这场意外的病,她大概会成为康熙朝最幸福的公主。

二、六公主:承诺一生的挚爱

六公主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(1685),母亲是贵人纳喇氏,纳喇氏没什么家族背景,在后宫的地位也很低。所以关于六公主的童年经历,史书上是一片空白的。

而且,六公主不仅小时候不受重视,长大后的婚姻在那时的人看来也很一般。

六公主是到了22岁时才嫁人的,是康熙的公主中结婚年龄最大的一位,站在古代人的角度讲,这都属于“晚婚”了。而六公主下嫁的对象,从政治背景和家族实力来讲,也不理想。像她的5位姐姐,嫁的都是蒙古的郡王、王子、王孙,或者是满洲勋贵,可六公主的老公,在当年只是蒙古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魄贵族子弟。只不过“莫欺少年穷”,六公主的落魄老公,后来的名气可太大了,我们前文也提到过他,他就是博尔济吉特·策凌(“凌”亦作“棱”)。

关于策凌在与六公主结婚前的经历,在这里我们展开说说。

策凌说起来也是个苦出身。虽然他也算成吉思汗的子孙(第21世孙),但在康熙朝,他所在的家族却只是属于漠北蒙古中的一个中等部落。而且在策凌小时候,因为家乡遭到了漠西蒙古准噶尔的噶尔丹的进攻,策凌很小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。在康熙三十一年(1692),策凌和兄弟在奶奶的带领下,祖孙几人来到京城投奔康熙。那一年的策凌大约10岁。

然而让策凌意想不到的是,传说中威严强大的康熙皇帝,对他却特别和蔼可亲。按《清史稿·列传八十三·策棱》的记载:

圣祖授策棱三等阿达哈哈番 ,赐居京师,命入内廷教养。

康熙不仅授予他三等阿达哈哈番封号,还安排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,甚至让他和皇子皇孙们一起进入内廷读书。

如此一来,童年满是苦难的策凌一下子便如沐春风,当康熙四十五年(1706)康熙又决定把六公主许配给策凌时,策凌更是感动得无以复加,甚至20多年后,在谈到这段往事时,策凌还在感念康熙的恩情。雍正五年(1727),策凌在给雍正的答谢折子里感叹道:

臣策凌原为蒙古一小台吉,蒙圣祖仁皇帝抚育,逾格将公主下嫁卑贱之我以来,屡屡施恩,不计其数,难以枚举。

因此我们不难看出,策凌是个非常懂得知恩图报并且重感情的人。婚后,策凌对六公主也是宠爱有加的,因为在策凌眼中,他自己是卑贱的,而六公主绝不只是妻子那么简单,她是上天对他的恩赐。

按中国社科院历史系教授杨珍的说法,策凌的外表应该是“‘白皙微髭’,相貌英俊” 的。策凌年轻时大概率是个标致的帅哥。

而且策凌从小在宫廷里长大,在京城也有宅子,六公主说是远嫁蒙古,其实大多数时候还是住在北京的,生活很安逸。两个人之后也育有自己的孩子,日子非常甜蜜。只可惜好景不长,康熙四十九年(1710),他们的婚姻生活刚到第四年,六公主就突然病逝了,年仅26岁。后世有学者推测,以策凌对六公主的感情与照顾,六公主过早离世,大概是因为难产导致大出血,以至于最后无法救治。

但六公主的故事在她去世后就结束了吗?不,因为策凌还活着。策凌此后也许纳过一两个妾,但正妻的位置始终都是空着的,没人能取代六公主。

在六公主去世5年后,康熙五十四年(1715),策凌上了战场,回到了漠北的老家塔密尔,开始阻止漠西准噶尔汗国的扩张。又过了4年,老十四胤禵受封“大将军王”领兵出征西北,策凌担任前锋大将。康熙五十九年(1720),策凌在乌兰呼济尔之战中暴揍准噶尔,并在这一年屡立战功,成了西北最能打的将军。用《清史稿·列传八十三·策棱》的形容来说,策凌当时“一军雄漠北”。

以至于后来雍正登基后,为了拉拢策凌,不但越级加封了自己这位妹夫为郡王,还在雍正十年(1732)年底追封六公主为“固伦公主”。为什么要追封六公主?雍正一定知道策凌最在意的就是这个。到这里,六公主的故事就结束了吗?仍然没有。

雍正九年(1731),清军在和通泊大败,被准噶尔追击得溃不成军,策凌又一次挺身而出,在鄂登楚勒之战中斩将杀敌,成功击退了准噶尔,挽救了清军的节节败退之势。这场战役后,策凌被雍正加封为亲王。接着,更高光的时刻在雍正十年到来了。彼时准噶尔偷袭了策凌的老家塔密尔,掳走了策凌在老家的小妾和两个儿子。于是,策凌断发盟誓,再次领兵追杀,一路追到光显寺,最终斩敌一万多人,彻底打败了准噶尔的主力部队,也一举扭转了当时清军的战争颓势。光显寺大捷后,策凌被雍正特赐封号“超勇”,史称“超勇亲王”。

不过遗憾的是,策凌并没能追回自己被掳走的两个儿子。到7年后,准噶尔使者哈柳 来京商谈疆界划分事宜,哈柳见到策凌时问了一句:

额驸有子在准噶尔,何不令来京?(《清史稿·列传八十三·策棱》)

哈柳话中威胁与收买的意思都非常明显——你那俩儿子还想要吗?策凌心里也清楚,7年了,被掳走的俩儿子指不定被洗脑成什么样了,于是直接答复说:

予蒙恩尚公主,公主所出乃予子,他子无与也。(《清史稿·列传八十三·策棱》)

只有我的妻子固伦纯悫公主所生的才是我儿子,我没有其他儿子。

感情有时候就是这样的,策凌对六公主的深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对自己小妾的薄情吧。

再到后来,乾隆朝时策凌也一直奉命镇守西北,直到乾隆十五年(1750),策凌在家乡塔密尔病逝。在策凌病重期间,乾隆还专门派人前去探视,然而,这样一位为清廷戎马一生,立下无数功劳,“一军雄漠北”的蒙古亲王,在史书上所留下的遗言就只有一句话:

请与纯悫公主合葬。(《清史稿·列传八十三·策棱》)

策凌不想被埋在家乡,他想回到京城,和六公主葬在一起。

策凌的棺椁最后被一路送回京师,乾隆不但亲自上前祭奠,还特命让策凌配享太庙。于是,策凌也成了清朝第一位享受皇家香火的蒙古亲王。

假若策凌与六公主真能在地下相见的话,策凌大概会非常骄傲地告诉妻子:在你走后,我一直很努力,如今你成了“固伦纯悫公主”,我也成“超勇亲王”,你老公我是皇阿玛9个女婿里最优秀的那一个!我争气吧!

可惜这些,只能是我们的美好幻想了。毕竟人没了,就是没了。遗憾就是遗憾。

三、八公主:无力回天的难产

八公主是个苦命人,她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(1687),母亲是敏妃章佳氏,也就是说,八公主是老十三胤祥的亲妹妹。

在康熙三十八年(1699)七月,章佳氏因病过世了。八公主才13岁就成了没娘的孩子,此外,八公主似乎从小身体就不太好。因为在《清圣祖实录》中,关于八公主有个特别奇怪的记录。

在《清圣祖实录》中,明明记载了八公主是康熙四十五年,在20岁时才以“和硕温恪公主”的封号下嫁给了蒙古郡王仓津,但两年前,康熙四十三年(1704)时,《清圣祖实录》就称仓津为“额驸”了,并且明确提到,八公主在蒙古的公主府都已经修好了。所以这里应该不是称呼上的失误,只有两种可能:一是八公主和仓津提前两年就订婚了;二是八公主最初的婚期就是康熙四十三年,却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被推迟到了康熙四十五年。

考虑到其他公主都没有过订婚的先例,所以大概率就是婚期推迟了,推迟的原因,很可能是八公主生了重病。

事实上,八公主的身体也确实很虚弱,以至于她出嫁才三年就因难产而死。当时,康熙正巡幸塞北,突然就收到了老三胤祉等人的奏折:

窃本月二十一日夜亥时,八公主产下双胎,因甚虚弱,不省人事。在彼护理之大夫霍桂芳、戴君选等未及用药,……即时薨。

关键是,今天我们这些外行人来看,都能知道那药方肯定是无法生效的,因为在当时的奏折里就附上了当晚大夫的诊治书,上面写着:

八公主产下双胎,六脉全无,牙关紧急,四肢逆冷。随用人参汤及童便,不能下咽,即时暴脱。

如果说在巨大的噩耗中,还有那么一丝丝能抚慰人心的消息的话,就是奏折里还附了一张小字条,上面写道:“公主产下二女,皆安然无恙。”最终,八公主就这样在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后便香消玉殒,年仅23岁。

四、九公主:美满、孤寡地坠落

九公主活得倒是稍微长一些,但她的运气其实也一样不好。

九公主的母亲袁贵人应该是汉人,且她没有儿子,所以在后宫的地位不高。而之后九公主下嫁的对象也是个汉人,叫孙承运。这里不是说公主嫁给汉人就不好,因为康熙其实还挺喜欢孙承运的。

孙承运的父亲孙思克,是一位在康熙朝屡立战功的武将。早年间平三藩时,孙思克就从湖南一路打到云南;后来西征噶尔丹时,孙思克也在昭莫多之战中表现神勇,屡立战功。

可以说,在康熙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场战争中,都活跃着孙思克的身影。所以,当孙思克去世后,康熙看到他年仅12岁的小儿子孙承运时,可能是出于恩赏功臣和拉拢汉人的考虑,康熙当即就宣布让孙承运承袭父亲的男爵爵位,并授予了他从二品的散秩大臣一职,成了皇家警卫队的一员。这可是年仅12岁的从二品大员。

不但如此,6年后,孙承运18岁时,康熙还把九公主许配给了孙承运。

九公主和孙承运的婚姻,起初应该还是不错的。首先,他俩是同龄人,结婚时两个人都是18岁。其次,孙承运作为康熙朝唯一的汉人额驸,家族实力有限,所以他对九公主肯定要更加体贴才行;而康熙这边,也始终把这次联姻当成满汉一家亲的范本,所以康熙对孙承运和九公主也一直很好。

比如在康熙五十三年(1714),孙承运两口子陪着康熙一起到塞外去避暑,这时候沿途的各种行宫都已经修好了,一路上还是相当安稳的。想必康熙和女儿女婿相谈甚欢,于是嘱咐随行的内务府总管关保,说回去要赏给九额驸孙承运牛马羊群,让内务府准备一下,看看应该给多少。结果关保简单地查了查档案,就上了份奏折,答复说按惯例“议应给与马六十匹、牛百头、羊四百只。” 其实看着也不少了,但康熙接到奏折,眉头一皱,也不写批语,直接就用朱笔把数给改了,马从60匹改成了200匹,牛从100头改成了200头,羊直接从400只改成了3000只。然后把折子递回去,让内务府照他改的数来办。

至此,九公主的婚姻看起来还不错啊。可惜孙承运命短,康熙五十八年(1719)五月,孙承运病逝,年仅31岁。而对九公主打击更大的是,丈夫去世不到百天,八月份的时候,她的母亲袁贵人也撒手人寰了。三年后,父亲康熙也驾崩了。最后只留下九公主一人,孤苦伶仃地守寡17年,最后在乾隆元年(1736)郁郁而终,终年48岁。

于是,九公主也成了康熙女儿中守寡时间最长的一位公主。

五、十公主:兄困姊丧的妹妹

最后这位十公主,人生不长,却一样充满悲苦。

十公主是老十三胤祥和八公主的亲妹妹,母亲同样是敏妃章佳氏。

章佳氏去世那一年,十公主才9岁,自小丧母。在18岁那一年,十公主被封为“和硕敦恪公主”,下嫁给了蒙古的一个小贵族,叫多尔济。

可出嫁时,十公主并不开心。因为她出嫁那一年是康熙四十七年,在九月份,她的亲哥哥胤祥受“废太子事件”的牵连,被父亲康熙拘押了,父子关系也直接降到冰点。而十公主就是在这种风云突变的政治形势下,带着对哥哥的担心,在三个月后就离开了京城,远嫁蒙古。

可就在十公主仍在为哥哥担心的时候,才过半年,她又收到了亲姐姐八公主难产而死的消息。也就是在八公主去世的同一年,可能是为了奔丧,也可能是单纯想家了,十公主从蒙古赶回了京城。或许是因为这一路上舟车劳顿,太过辛苦,又或许是因为十公主忧心忡忡,积劳成疾。总之,十公主刚到京城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,随后就去世了,年仅19岁。

故事也许还有起承转合,但历史却不是这样,往往就是一个意外,在翻页之间,一个鲜活的生命就不见了。时间长了,人们甚至不会记得她们也曾来过。

就像开篇说的那样,5位公主,各有各的不幸:五公主满分开局,却在出游的路上意外去世;六公主有着几乎最好的老公,自己却早早撒手人寰;八公主和十公主,童年丧母已经满是心酸,可结婚后都年纪轻轻就满怀遗憾去世了;哪怕是活得还算久的九公主,也是人到中年便先后丧夫、丧母、丧父,看着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,最终孤苦伶仃十几年,郁郁而终。

假如真有穿越这回事,别说穿过去能改变历史、与古人谈笑风生,哪怕能和家人平安相伴一生,都可以说是一种奢侈了。

不过,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回首望去,几位公主的人生比较起来,大概还是六公主的一生让人比较欣慰吧。有一个说法是,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:第一次,你的心跳停止,呼吸消逝;第二次,当你下葬时,你从人际关系网中消逝,悄然离去;第三次,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。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,蒙古人的宗教信仰是很浓重的,但策凌仍然选择告别家乡和草原,选择与六公主合葬,相信他一定是真的很爱很爱自己这位结发妻子的,说爱你一辈子就是一辈子,是你的一辈子,也是我的一辈子。

好了,到这里,康熙的所有孩子,35个人,大家也终于逐一都见过面了。

注释1:李兆洛辑《皇朝文典》卷五十六《和硕温宪公主祭文》,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本,第3页a。

注释2:同上。

注释3:也就是轻车都尉,一个爵位不高的小封号。

注释4: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《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》《喀尔喀副将军策凌奏谢赏赐御笔福字折》,黄山书社,1998,第1493页。

注释5:杨珍:《康熙皇帝一家》,学苑出版社,1994,第295页。

注释6:哈柳,准噶尔汗国宰桑(宰相),曾多次作为准噶尔的使臣访京。

注释7: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《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》,《胤祉等奏报八公主产下双胎后死亡折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96,第629页。

注释8: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朱批奏折,关保等奏;转引自杨珍《康熙皇帝一家》,学苑出版社,1994,第302页。

>